5月8日上午9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国际地震工程学会副主席谢礼立教授在一号楼0220多功能厅做《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讲座,讲座由党委副书记孟上九主持,全体学生工作人员,青年教师联谊会全体理事,建筑工程学院、测通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其他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以及部分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共计60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校党委书记赵国刚会见了谢礼立院士并进行了亲切的会谈,校党委书记赵国刚对谢礼立院士莅临学校讲学表示感谢,双方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交换了意见。随后,校党委书记赵国刚为谢礼立院士颁发了聘任证书,谢礼立院士成为我校大学生讲坛讲师团讲座教授。谢礼立院士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国际地震工程学会副主席,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讲座中,谢礼立院士以“直面钱学森之问—关于高校培养人才之思考”为题,从“六点看法、六种体会”等角度为我校师生解读了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是全国和全社会的关注重点,谢礼立院士以独特的视角回应了“钱学森之问”,从建国前的大师级人才未必说明以前的教育模式比现在的好、建国后未必没培养出大师级人才、“钱之问”的实质等三个方面畅谈了他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回应。随后,谢院士从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基本条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必要生态环境: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实事求是、自由争辩、勇于超越的校风和学习氛围、如果不具备这种生态环境任何高校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甚至不能成为一流大学等角度谈了自己对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理解。随后,谢礼立院士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思考,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六点切身体会:明确培养目的,牢记培养目标;启发意愿,培养兴趣,挖掘潜力;论文选题至关重要;培养表达能力有关成才和成果;严格要求,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导师、学生互相尊重,互有信心。通过国家、学校、老师、学生四个层面来分析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为什么报考研究生以及培养研究生等创新人才真正的标准是什么与讲座现场的师生进行交流。
谢院士着重强调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研究生培养,是学生,老师,高校,国家,全民利益的交集;培养本科生旨在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研究生旨在培养其自主研究的能力;研究生成才离不开导师的精心指导,导师出成果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师、生是同一命运体的伙伴,要互相传递正能量、和谐能量;研究生培养对高校至关重要,要花大力气挖掘优质生源,要花大力气抓好研究生培养工作;高校要努力营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讲座中,谢礼立院士真挚恳切对现场师生们提出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严格,对学生自身的学术钻研要深入,谢礼立院士在讲座中着重强调高端人才的基本条件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对人才培养的新角度和深度使与会师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谢礼立院士指出从培养“智力型”向培养“智慧型”过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关键,老师要用一种“天生其才”的信念去信任学生、爱护关心学生,师生同心同德这样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讲座中,谢院士分享了自身的求学和成长经历,谢院士当年所在宿舍曾经走出三个院士,借用自身经历勉励现场学子要刻苦钻研,勤学笃行。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纷纷走到前台向谢礼立院士请教自己还没来得及说出的疑问。
党委副书记孟上九从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精神、大师情怀责任担当、确定目标珍惜时间等方面对讲座做了总结,全场师生认真聆听谢礼立院士的讲座,通过讲座开阔了思路,发散了思维,增强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理解,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校党委书记赵国刚为谢礼立院士颁发聘任证书
谢礼立院士做《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讲座
校党委副书记孟上九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