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田野)2021年的8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赴密山“追寻红色足迹·聚力兴边富民”社会实践团进行实践的时间,可国内疫情突然反复,原本制定的计划被打乱,经过多方讨论,实践团的指导教师张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方案——云实践。原本的三下乡实践,拟定地点是黑龙江省密山市,并计划在周边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探访红色故事,重走红色路线,回顾红色精神等。可是如若将这些活动从线下改到线上,大家纷纷表示:“有点难”。一些团队成员之前有过实践经历,但“云实践”还是第一次。疫情防控事关重大,成员们还是遵守相关防疫规定,于是大家被各自分配了任务,我接到的任务是,探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历史。
图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营门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觉得很简单,自认为能很快完成任务,可是当我开始着手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却发现材料少的可怜,几乎无从下手,这时实践团的队长梁禹淇提出,可以对相关的人员进行线上采访。这一句话,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一个又一个的点子被提出,在大家活跃的气氛中,一个采访方案很快就出炉了。成员们分工明确,整理材料,总结问题,联系相关工作人员……我很庆幸有一群如此可爱的队友们,可以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内锻炼自己。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正在线上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采访的一开始,大家还是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知道要采访谁、担心打扰到受访者的工作时间、问题没有针对性等,但这些问题随着实践的进行,都被一一解决了。一开始我们联系到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经过多次沟通,我们确定了采访时间和问题,在第一次采访过后,成员们对采访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的采访。
在众多故事中,令我最为惊讶的莫过于老航校第一批教练团队的故事,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成立之初,由于我军之前没有空军,虽然飞机可以缴获,但我们没有飞行员的储备,只有寥寥几人会开飞机,又该如何组建飞行员的教练团队呢?要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军很多的战士连扳手都没有见过,更别说飞机这种体现了当时最高科学技术水准的先进武器了。这时一只日军的教练团队加入了老航校的建设过程。这只教练团队在投降后,深受我军感动,主动投身到人民革命之中,孕育出了我国第一支飞行员大队。虽然只是视频介绍和远程采访,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老航校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国家,跨越了语言,在中国军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实践团成员周子为正在观看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工作人员制作的讲解视频
建党百年,壮阔波澜。百年苦难,百年辉煌。这次的实践活动,虽因疫情改为线上云实践,但也因此,我能更静下心来探寻隐藏在背后的、更多的故事。这次的云实践,我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被迫发生了有些变化,可我们可以依靠现代发达的科技,便捷的网络。而老航校创立之初,遇到的困难多,我们的前辈们发扬革命精神,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几年之内,就建立了一只可以上天作战的空军。甚至改变了世界空战格局,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建党百年之际“三下乡”,并不只是看陈列,听故事,更是要学习这些事件背后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正是有了一代代拥有类似“老航校”精神的革命先烈,才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深刻领会“老航校”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让这种记忆成为我们为国家做贡献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