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大珩精神,话剧创作再启新程——《永“珩”不灭的光》暑期深耕纪实

作者: 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共青团在线发布时间:2025-08-30浏览次数:11

首轮演出落幕之后,哈尔滨理工大学团委迅速启动《永“珩”不灭的光》二轮创排工作,以“深挖精神内核、升级舞台呈现”为目标,在暑期铺展了一场融合剧本打磨、实地溯源与密集排练的创作攻坚。

7月15日,剧本围读会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召开,团委书记韩彧博主持会议,原应用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殷景华、团委副书记段云菲、团委教师王光泽、导演钟磊及学生演员代表齐聚一堂。会上,殷景华老师以“传承大珩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为主题,系统讲述王大珩老校长的生平:从1932年考入清华师从叶企孙,到赴英深造后于1948年怀揣“报效祖国是使命”的信念回国;从创建长春光机所、研制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到为“两弹一星”工程献策、推动“863”计划立项的科研传奇;从担任多所高校领导、培养近30位院士的育人实践,到“花生米奖励”“关注蒋筑英成长”等充满温度的教育轶事。这些细节为剧本注入历史厚重感。随后,主创团队聚焦首轮演出问题展开深度研讨:针对灯光舞美换场不熟练、演员台词清晰度不足、群戏节奏松散等问题,明确了“技术流程标准化、角色塑造精细化、剧情节奏弹性化”的改进方向,计划补充殷老师提及的育人故事,并加入实地采风花絮作为彩蛋,让剧本在史实与艺术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

围读会后,由党委副书记赵水山带队,主创团队专程赴北京拜访王大珩先生的女儿王森老师。王森老师结合家庭记忆,还原了父亲鲜为人知的侧面,分享了许多生活化的珍贵片段。她提到,父亲即便生病,仍心系科研与后辈成长,常帮学生改论文、为科研项目指点方向,哪怕只是几句点拨,都能让年轻人茅塞顿开。谈到王大珩先生对科研的执着时,王森老师回忆道,小时候家中总是堆满各类科研资料,父亲经常沉浸在思考中,虽寡言少语,但一旦开口指导科研工作,言语间满是对光学事业的热忱,那专注的神情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她深刻体会到父亲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在王森老师的讲述中,王大珩先生不仅是光学领域的泰斗,更是一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父亲,与作为儿科专家的夫人相互支持,以各自专业报效国家,用行动诠释着“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的精神内涵。这些私人化的叙事,让“大珩精神”从史料记载的“宏大叙事”延伸到生活化的“情感肌理”,为角色塑造提供了“刚柔并济”的参照——既有科学家的坚毅执着,亦有长辈的温和热忱。

带着新补充的素材,团队再赴长春展开实地溯源:在长春光机所,通过观摩王大珩先生主持研制的早期光学仪器实物,感受他“从0到1”突破技术封锁的艰辛;在王大珩故居,泛黄的手稿、陈旧的科研笔记与俭朴的生活陈设,勾勒出“生活极简、科研极致”的人生轨迹;在长春王大珩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展陈回溯他推动中国光学事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历程,深刻理解“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的精神密码。每到一处,团队都详细记录细节:故居中父亲对他的家训手稿、纪念馆里他与团队成员的合影背后的故事,这些都成为剧本新增场景的灵感来源,让舞台叙事更贴近历史真实。

8月25日起,团队进入密集排练阶段:8月每日分三个时段(9:00-12:00、14:00-17:00、18:00-21:00)专攻演员表演与剧本适配,演员们结合实地采风感受,反复打磨王大珩在科研受挫时的坚毅眼神、与学生交流时的温和语气;9月转入整体合成联排,从LED场景对长春光机所实验室的还原,到服装对特定年代科研工作者着装的复刻,再到灯光对不同场景情绪的烘托,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大珩精神”可感可知。

从围读会上的历史细节挖掘,到北京、长春的实地精神溯源,再到排练场的日夜打磨,哈理工团队以暑期“不断线”的创作热情,让《永“珩”不灭的光》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成为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载体。9月19日的二轮演出,将以更饱满的叙事、更细腻的表达,让“大珩精神”在舞台上焕发新的光芒。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邮编:150080 黑 ICP 备 05008706 号
Copyright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