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国共成长:研究生支教团在支教地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支教一线

作者: 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共青团在线发布时间:2025-10-08浏览次数:10


哈尔滨理工大学原创话剧《永恒不灭的光》展演落幕,剧中老校长“忠诚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力量,迅速化作该校研究生支教团与小火焰支教团的育人火种,跨越千里,在陕西省长武县、云南勐朗镇、黑龙江省逊克县等三省支教地中小学课堂同步燎原。  

支教老师们创新思政课形式,以话剧经典场景为课堂导入,通过“角色代入式”讲解等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同时,支教团队深度践行“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园精神,结合不同支教地特色,让思政育人打破地域界限,在三省校园落地生根,照亮万千学子的成长之路。

陕西·长武县分队

 

胡海瑞服务于陕西省长武县。2025年9月19日,恰逢学校建校75周年、王大珩院士诞辰110周年的重要节点,我校原创话剧《永“珩”不灭的光》成功展演。作为一名理工学子,同时也作为一名正在长武县宜禄小学进行支教的研支团成员,当舞台上的光与支教路上的星光交叠,我愈发真切地感受到“大珩精神”跨越山海的力量。早在今年4月,我便见证《永“珩”不灭的光》首次展演。彼时,演员们为还原王大珩院士生平细节,反复打磨台词语气的较真劲儿,就深深烙印在我心里。剧中一句“朝着光,大胆走!”更是直击人心——对我而言,老校长“忠诚祖国、献身科学”的坚守,恰似一束明灯照亮支教征程。这份坚守与我们的支教初心同频共振:每一次熬夜打磨备课方案、每一次蹲下身与学生谈心交流,每一次帮孩子解开知识困惑,都是对“寻优勇进”精神最质朴的践行。话剧落幕时,台下的掌声久久未歇,但“大珩精神”的光从未熄灭。这部校史美育精品,不仅是理工学子的精神坐标,更成为我们扎根西部教育的动力源泉。未来,我将以此次话剧展演为契机,把舞台上的追光故事转化为支教课堂里的鲜活素材,将大珩精神,与我校“知行统一,博厚悠远”的校训精神深度融合,让思政育人的力量在校园里落地生根,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耿弓一服务于陕西省长武县。在长武县宜禄小学的教室里,当我向四年级的孩子们讲述王大珩老校长的故事时,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崇敬。这一刻,我深深感到,哈尔滨理工大学话剧《永“珩”不灭的光》所传递的,不仅是一部舞台作品,更是一束可以照亮远方的精神火炬。  作为支教教师,这部剧对我而言格外亲切。它将“永珩之光”——王大珩校长忠诚祖国、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给孩子们讲授科学课、数学课时,我尝试将这种精神融入教学:不仅是公式定理,更是背后的探索与坚持;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当三年级的孩子在体育课上学会协作,五年级的同学在劳动中体会创造,我看到的正是这种“光”的延续——务实、奉献、创新。《永“珩”不灭的光》不只是一场演出,它是一种召唤,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应以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我愿意做一束微光,把哈理工的精神基因带给这里的孩子们,让“永珩之光”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照亮未来前行的路。


 

张一鸣服务于陕西省长武县。在长武昭仁街道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当我向孩子们讲述校友王大珩先生的事迹时,我看到了一双双被“光”点亮的眼睛。这里条件有限,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与敬畏是无限的。讲述王大珩先生如何让中国在世界光学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家国情怀与科学理想的种子。我告诉他们,这束“永‘珩’不灭的光”,是爱国与奉献之光,是求真与创新之光。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研支团“科学家精神宣讲”的意义——它跨越山河,将哈理工的精神血脉与西部学子的梦想相连。作为研支团一员,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的点燃者。我相信,今日埋下的这颗种子,未来或将在某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成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这束光,必将在传承中永不熄灭。


 

齐爱敏服务于陕西省长武县。作为研支团成员,当我在支教地课堂上以话剧《永“珩”不灭的光》为线索,向学生们讲述王大珩先生的故事时,内心满是触动。我特意放慢语速,还原先生在战乱中坚持科研、带领团队攻克光学难题的细节,当讲到“振兴中华”的信念支撑他走过艰难岁月时,学生们挺直的腰背和专注的眼神,让我瞬间感受到精神传递的力量。我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告诉孩子们:“王爷爷的‘科学家精神’,就是现在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未来想用知识帮家乡变好的心愿”有个孩子举手说“我也想当追光的人”,这句话让我鼻头一酸。最后和学生们并肩合影时,看着镜头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更加坚定:作为研支团一员,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把王大珩先生这样的“光”种进孩子心里,让这份坚守与热爱,陪伴他们成长。


 

刘香麟服务于陕西省长武县。站在陕西支教课堂的讲台上,我以语文教师的视角,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光影之旅。当板书珩字时,我细致解析字形:王为玉,行为动,寓意着如美玉般砥砺前行。孩子们跟着我齐声诵读,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科学精神也需要通过文字传承。我引导孩子们品读王大珩先生的手稿摘录,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当读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时,我们共同赏析这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沉力量。在写作环节,我鼓励孩子们以我心中的一束光为题创作小诗。一个男孩写道:科学家的光,照亮黑夜,我要用最美的文字记录这束光。稚嫩的诗行里,我看到了语言与精神的完美交融。作为语文教师,我深信文字的力量。通过品读科学家的故事,训练语言表达,我们不仅在传授语文知识,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人文与科学交融的种子。当孩子们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光学实验时,我欣慰地看到,语文正成为他们追寻科学之光的重要翅膀。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与科学教育相得益彰。用优美的文字传递科学精神,用精准的语言描述科学现象,这正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张涵服务于陕西省长武县。作为研支团成员,在长武县昭仁街道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学任务的日子里,我始终试着将老校长王大珩的科学家精神,悄悄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互动,让这份精神成为滋养乡村孩子成长的养分。而母校原创话剧《永“珩”不灭的光》,更让我对这份 “融入” 有了更深刻的方向。剧中,他对待科研的坚守,鼓舞团队的乐观,让我想起支教时用旧纸板做教具的日子—— 同样是在条件有限的环境里,他用坚持追逐理想,我便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 “平凡也能创造不凡”。这位 “两弹一星” 元勋那句 “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恰与他 “我的一生叫作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 的赤诚呼应,更与我们跨越千里支教的初心同频共振。老校长为母校题写的“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如今成了我课堂上的 “精神教材”。我教孩子们书写这些字句,在讲解作文 “我的理想” 时,讲他放弃博士学位专攻光学工艺的选择;在分享励志故事时,说他 “寻优勇进” 的科研信念。老校长用一生点亮中国光学之光,我们便以支教为炬,让这份永恒不灭的科学精神,在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云南·勐朗镇分队

 

刘浩泽:服务于云南勐朗镇云南支教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以一场特殊的课前思政课,将科学家精神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课堂开始时,我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我们学校的公众号推文《永珩不灭的光》,当王大珩先生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王大珩先生如何怀揣报国之志,在光学领域刻苦钻研,最终为我国光学做出卓越贡献的感人故事。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王大珩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对真理的坚守不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听到王大珩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研时,不少孩子都露出了敬佩的神情。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王大珩先生的光辉事迹,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种子。这次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相信王大珩先生的精神之光将继续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王家瑞:服务于云南勐朗镇作为一名支教的科学老师,向小学生介绍王大珩先生,意义深远。这不仅是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次生动的品格教育。通过他少年时代受父亲影响,用筷子在水中“变弯”等生活现象激发科学好奇心的经历,能引导孩子们发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观察与探索的习惯。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以及为研制国家急需的光学玻璃放弃博士学位的事迹,是培养孩子们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鲜活教材,让他们懂得个人理想可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从他白手起家,带领团队熔炼出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到为“两弹一星”研制关键光学设备,再到高瞻远瞩倡议“863计划”,展现了求真务实、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介绍王大珩先生,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励他们学习其高尚品格,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


黑龙江·逊克县分队

 

关中旺:服务于黑龙江省逊克县。为厚植支教地学生的科学情怀,我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开展了对话剧《永“珩”不灭的光》主题延伸宣讲活动。课堂上,我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讲述王大珩先生投身光学研究、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事迹,重点突出他“以身许国、科技报国”的信念,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奋斗故事。在思政导入环节,我设计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坚持”“创新”的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精神力量;随后组织我心中的科学偶像”简短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向往。活动全程氛围热烈,学生们专注聆听、积极互动,他们凝视王大珩先生事迹展板的专注眼神、举手分享时的昂扬姿态,成为此次宣讲活动最动人的印记,也让科学家精神在支教地课堂落地生根。


 

富语凝:服务于黑龙江省逊克县。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当地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作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逊克县分队的一员,我与队友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共同组织开展了以“追寻科学之光,接力时代使命”为主题的话剧《永“珩”不灭的光》学习研讨暨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本次活动,我们旨在深度挖掘我校创始人大珩先生的感人事迹,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宣讲环节,我围绕“光”的意象展开,通过回溯王大珩先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魄力,以及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态度,系统阐释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我和队友们期望,通过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能将厚重的历史叙事转化为贴近学生的课堂语言,让“大珩精神”不仅停留于舞台,更能浸润心田,引导逊克县的孩子们深刻理解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的紧密相连,激励他们汲取榜样力量,在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点亮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之光。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邮编:150080 黑 ICP 备 05008706 号
Copyright ©️哈尔滨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您是第1000位访问者